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青少年心理和家庭教育问题受到社会极大关注,各级政府不断强调心理咨询工作、社区治理和联防联控的重要性,然而当前是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承担了主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和家庭教育亲子关系问题的相关工作和责任,而原本应该更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此类心理服务的社区咨询室却门可罗雀甚至大门深锁。目前基层社区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还远远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也较为明显。 具体表现为:
一是资源投入整体不足。心理咨询服务专业性强,对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行等要求高,而社区并没有配置专职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大多由社区医院或教育部门的专业人员免费兼职,少数社区采用购买社会咨询机构有偿服务的形式。社区医院和教育部门中的心理工作人员本身工作任务就重,难以兼顾社区的心理服务,而购买有偿服务的资金数量又决定了服务的质量。在财力和人力两不足的情况下,社区工作人员本身非心理专业,对咨询工作也不了解,无法为兼职的咨询师提供有效协助,这就使得社区咨询工作形同虚设,往往流于形式,长期空置或仅有挂牌、实为它用。
二是现有资源利用率低。社区心理服务在保障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备时间、空间上的优势,且社区工作人员熟悉居民情况,更贴近弱势群体,可有效进行联防联控,是社区服务中不可缺少的一块拼图。目前也有不少社区建设了环境条件不错的社区心理咨询中心,然而由于服务形式的贫乏以及宣传的不足,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个别社区每年邀请1-2位学校心理学专业教师或精神卫生专家开展讲座;也有一些社区,是根据上级宣传要求,由兼职人员不定期开展,或临时聘请心理从业人员提供服务。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持续性难以保证,这也使得居民对社区心理咨询中心缺乏了解和信任,不懂得上门,或不愿上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十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指导、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创建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社区环境。”2019年《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村(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到2021年底,试点地区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
为此:
一是推进社区心理咨询室建设,发挥专职咨询人员的主导作用。根据《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80%以上”的工作要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社区书院,加快推进社区心理咨询站建设和专职心理咨询人员配备,专门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并主导其他的心理服务活动,接听心理咨询热线,反馈居民心理疑难,为社区居民及时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当前,建议推动各地市以部分有条件的街道、社区作为试点,建立社区心理服务站示范点,从硬件上、制度上探索建立有效的运行模式,制定《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评选典范站,使社区心理咨询站建设更加符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发展需求。
二是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素养,强化社区工作人员的辅助功能。当前社区工作者素质越来越高,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进社区是当前主流趋势。在社区工作者整体素养提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培训,让他们能正确面对和处理居民的心理问题,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咨询技巧,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才能更好的面对新形式下居民们的复杂心理状态,配合社区心理咨询师开展工作。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心理专题活动、团体辅导、心理游戏和竞赛等形式,带动社区居民关注心理健康,了解社区心理服务的范围和形式,为居民创造机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等相关服务,同时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加速外来居民与原居民的深度融合,形成和谐的社区氛围。
三是有效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形成社会专业力量的补充合力。推动建立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专家资源库,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吸收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为社区开展定期定点服务。鼓励社区居民中的心理咨询师和相关职业者到社区兼职,缓解资源不足。同时,通过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化运作,明确政府、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在项目实施中的权责,引入第三方评估,使各方利益相关者、第三方组织和社区群众参与需求确定、资源投入,以及政府管理评价等诸多环节,实现增加社区心理咨询资源供给、提高社区管理质量和效能、节约社区财政资源的效果。
社区心理服务站建设 | 社区心理咨询室建设 :18663795110(微信同号)